正值暑期保養高峰,孩子們結束了豐富多彩的暑期生活,迎接即將到來的新學年。我在聽力中心遇到了一個靦腆的小男孩,9歲,上小學四年級了,說話非常小聲......
我:你較喜歡哪一門課?
小男孩:我較喜歡數學,不喜歡語文和英語,我聽不懂老師講的是什么。
我:你喜歡體育課嗎?
小男孩:我不愛體育課,小朋友會覺得我反應慢,不愿意跟我一起做活動。
我:課間時候你們喜歡玩游戲嗎?
小男孩:我都在寫作業,不愿意跟其他孩子一起玩,我的助聽器聲音太小聽不見。
做完一系列的評估,發現孩子雙側感音神經性聽力損失,言語能力得分低,助聽器功能受限,助聽聽閾中、高頻補償明顯不夠,后來了解到孩子聽力損失發現晚,干預不及時,無法順暢溝通,聽不清、聽不懂,影響學習、生活,更甚者反應遲鈍,這也是很多學齡期孩子普遍存在的問題。
聽不懂是真的嗎?
大多數人會不自主的將聽力損失與耳朵聯系在一起,卻不知道大腦實際上是聽覺的主要工具,負責處理聲音并將其轉換為有用的信息。
聽力損失后,你的大腦將無法獲得完整的聲音圖像,因此需要付出相當大的努力進行補償,利用那些資源來實現其他功能。
助聽設備的功能局限,復雜多變的聆聽環境都給大腦聆聽帶去更多的負擔。
耳朵聽到和大腦聽懂是兩回事
聽聲(耳朵聽到)是簡單地感知聲音,通過聽力測試就可以直觀反映出來;
聆聽(大腦聽懂)是通過賦予聲音意義來理解聲音的能力。
日常我們經常發現:很多感音神經性高頻聽力損失(也包含與年齡有關的聽力損失)不會抱怨聲音不夠大。相反,更多抱怨無法理解噪音中的言語(Speech in noisy),這可以說其實更多的是大腦聽懂聲音的問題,是大腦無法組織和解碼聲音的表現。
耳朵和大腦聽聲音的過程
復雜環境需要更多支持
隨著信噪比的降低(即隨著背景噪聲接近并超過主要關注信號的響度),語音感知能力會顯著降低。環境越復雜,越難以聽清對方的聲音。
同樣的問題在現代學校系統中產生了系列的負面影響。隨著信噪比的惡化,在校兒童必須付出相當大的精力去聆聽,從而無法很好地投入到當前的學習任務上。
當前先進的助聽器提供了復雜的處理策略。通過現代技術來大幅度提高聲音質量和降低噪音水平,提高信噪比,從而降低大腦處理負荷。
同時它們也需要向大腦提供較大限度的聽覺信息,保持真實自然的空間提示,獲得完整聲音場景,讓佩戴者知道將注意力集中在何處。
這些策略可以在困難的聽力環境(發生社交互動的地方)提供更容易和更有效的聆聽,例如餐廳、咖啡館。
助聽設備可優化大腦認知
提高大腦的聆聽能力(即從聲音中獲得有用信息)至關重要,尤其是在有害的背景噪音中。合適的助聽設備(如上文所述)可提高信噪比,從而提高個體的生活質量,并被證明可能對與聽力損失和某些神經認知障礙相關的認知功能衰退起到神經保護作用。
新的研究表明,使用助聽器,能夠延遲如癡呆、抑郁、焦慮等情況。一份研究顯示,通過佩戴助聽器,在不到3年的時間里,聽力損失的老年人患阿爾茨海默病(癡呆)的風險降低了17%,患抑郁癥的風險降低了14%。
對于兒童而言,優良清晰的音質,全面的聲音感知能夠有效提高認知能力,進而為之后的言語發展及知識學習奠定良好的基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