雖然聽力師一再跟家長們科普,孩子們之間的康復效果互相比較是不公平的,也是不科學的。但大家從心理上來說,還是覺得相互比較能更直觀獲得滿足或遺憾,畢竟比起復雜難懂的聽力學理論,這種簡單地對比方式能讓家長反思在過去的一段時間里,自己給孩子選擇的聽力康復方案是否正確。
心智發育是如何被影響的?
聽損兒童的聽覺相對于常人是處于劣勢的,表現為部分頻率的聲音聽不見或聽不清,如果聽得不完整或不準確,他們學習語言也就不完整或不準確。這里面要注意的是,學習語言可不僅僅是學會發音那么簡單,更多的還需要理解,如果理解不好,可能就無法了解說話者的真實意圖和內容,部分聽損兒童的語言組織能力和表達能力也會受到影響,但這點很多家長都沒注意到,往往看上去只是聽力問題而已,其實已經影響到其他方面了。我們家長總是通過不斷對比其他孩子的效果來驗證自己的想法,這其實是不科學的。通常情況下,對比的總是“客觀”因素,比如產品,康復學校,生活環境等等。那么為什么說簡單的橫向比較是不科學的,有哪些因素讓你的孩子看上去不如他人?下面四條告訴你。
一、聽力損失程度及類型
不同的人聽損程度不同,通常情況下,聽損越重,對言語發展的影響就越大。那有的家長說了,我孩子跟他孩子聽損差不多,怎么康復兩年效果差這么大。其實,我們很多家長能看到的基本也就是聽力圖上的分貝數,還有就是有沒有大前庭呀,有沒有耳蝸骨化/畸形呀等等。那么我們看不見的東西,往往是起到關鍵作用的,比如聽覺毛細胞的殘存數量,比如大前庭導水管綜合征有沒有惡化,耳蝸骨化有沒有惡化等等。這些都是看不到的,但卻是影響康復效果的關鍵,也正是因為看不見,讓諸如“產品”“康復中心”“調機”等等做了背鍋俠。
二、聽力設備使用情況
這里面包括設備是否正確使用了,使用的年齡等等。我們發現很多中度、輕度的聽損家庭不太重視設備的使用,覺得孩子太小了戴著不舒服或者是怕別人說,心里想反正大聲音也能聽見,能不戴就不戴了吧。這其實是非常錯誤的,只要有聽力損失,其接受的聲音必然是不完整的,孩子正在學習語言的關鍵時間,這種不完整的聲音輸入不僅僅會影響孩子的語言學習,嚴重的還會影響心理發育,心智發育等等。所以聽力師一般在進行設備驗配后都會千囑咐萬囑咐如何佩戴助聽器,這些話一定要走心,可不是隨便說說的,那是經過成百上千個聽損兒童的案例得出的結果。
三、聽損發生的年齡
很多做耳蝸的兒童都是先天性感音神經性聽力損失,還有很多是后天形成的,或者是幼童時期不嚴重,青少年時期加重了的,隨著現代聽力健康意識的不斷普及和醫學保健的不斷進步,這種情況越來越少,但總的來說,語前聽損兒童的語言學習比語后聽損兒童的語言學習更難。這一點在家長中已經沒有什么異議了。現在理論上來說,對于助聽器不能有效干預的極重度聽損兒童,越早做手術后期康復就會越好。那么對于現在戴助聽器還有效果的孩子應該什么時候做手術呢?這是很多家長都在糾結的問題,現在有一個誤區,就是檢查結果全部都以分貝數來衡量,比如以80分貝為界限,超過了就要做手術,沒超過就再等等。其實在國外,這類孩子還需要言語評估的數據,聽力師會根據不同年齡段的孩子安排不同的言語類測試,這是較能完整反映出孩子過去一段時間內的聽覺效果的測試了。所以如果覺得在佩戴助聽器和做耳蝸手術之間猶豫不決,建議做做言語評估。
四 康復情況
在這里,并非完全指的是康復學校,更多的是家庭。家庭是孩子的較早的學校,家長也是陪伴孩子時間較長的人。家庭成員是否重視和努力,直接決定著孩子的康復效果。一個負責任的家庭相比那些直接把孩子扔給康復學校的家庭來說,康復出的效果可謂是天壤之別。因此,家長的受教育程度、對孩子的教育技巧等等很關鍵。有的家長覺得自己的孩子已經被康復學校教的很好了,自己不需要再費勁參與,如果你參與了,你的孩子或許能更好。但是很多家長都說自己沒接觸過康復教育呀,不知道怎么教呀,沒時間呀等等,其實這都是借口和理由,在網絡沒有現在這么發達時候,早期的家長們是怎樣學習教導耳蝸孩子的,是何等艱辛,其中就有很多人取得不錯的效果。而現在信息渠道多種多樣,沒有什么是不能學的,為了孩子,不是嗎?很多耳蝸家長硬是把自己逼成了教育專家,你會發現他們的孩子康復效果也相對較好,這也就是為什么我們一直在強調家庭參與康復的原因。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