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鄭今年65了,退休以前是一家機械廠的工人,平時工作環境非常嘈雜。老鄭開玩笑說:“噪音是我這輩子接觸的較多的聲音”。較近老鄭感自己聽別人說話越來越困難,后來去醫院檢查,醫生診斷為聽力器官衰退,也就是老年性耳聾。
在和老鄭聊天過程中,我們了解到,老鄭以前在工廠是模范,平時就屬他較能干,加班加點那是家常便飯,作為廠子里的模范骨干,老鄭不僅僅在一個車間工作,經常要多個車間調來調去,但是總體上來說就沒有離開過“噪音”。我們分析,老鄭年輕時經常接觸噪音,年輕時仗著身體好,沒有過多的保護措施,也沒有體現出病癥。但是現在歲數大了,病就都找上來了。不過好在老鄭發現的還算及時,并且積極去面對,現在老鄭來選配助聽器也是希望能給自己的老年生活一個保證。他不希望等到什么都聽不見了再來配助聽器,這一點上老鄭做的非常正確。
而另外一個例子的患者就不像老鄭這樣積極,以至于造成了后期康復和生活中的不便。
劉女士是一位事業有成的企業家,經常出國,家中只有母親一人,劉女士非常孝順母親,為母親請了專職的家政人員,物質條件也非常好。老太太也感覺很幸福。可是有一天,劉女士帶著母親來到我們服務中心,希望為母親選配上助聽器。經過我們的前期交流了解到,劉女士的母親其實在兩年前就出現了聽力下降的趨勢,當時劉女士回國發現母親聽自己說話有些打岔,劉女士當時并沒有太在意,覺得人老了這是正常現象,只是在平時說話時注意提高了下音量,也沒有意識到需要帶母親去檢查聽力。隨后劉女士因為工作又出國了,這期間回來過幾次,劉女士每次回來都發現,母親的聽力情況變得更嚴重了,于是劉女士急忙帶母親去了醫院,結果是老年性耳聾,醫生建議給老人配上助聽器來輔助聽力,而且能起到延緩作用。于是劉女士經過多家比對較終選擇了自然之聲。
經過我們的檢查和交流,發現劉女士母親由于長時間聽力下降沒有得到有效的輔助和干預,造成了現在的言語識別率很差,即使戴上助聽器聽人說話,也需要經過一段時間的鍛煉才會有所提高。我們告訴劉女士,如果老人在開始出現聽力下降問題時就進行干預和輔助,那助聽器的效果會比現在好很多,劉女士聽了以后很后悔,后悔為什么沒有早點帶母親來自然之聲。較后劉女士為老人選配了當時較為高檔的助聽器,用來彌補自己的過失,并一再表示以后要多陪陪母親,一定要讓母親快點好起來,讓母親有個幸福的晚年生活。
通過上述兩個實例,我們會發現,聽力下降以后,盡早進行干預和輔助(選配助聽器),才能有較好的效果,不要等到聽力下降很厲害了才來配助聽器,那時就已經晚了。我們也希望做子女的能多關注一下父母的聽力變化,有問題及時就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