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聽力損失患者詢問助聽器驗配師,他們的耳鳴是否會隨著聽力損失的進程變得更加嚴重時,他們會獲得什么答復呢?
要獲得這個問題的答案,我們首先要明白什么是耳鳴以及它產生的原因。
耳鳴是患者在缺乏外部聲源的情況下,耳內或顱內產生嗡嗡、嘶鳴等不成形的異常聲幻覺。這種聲音感覺可以是一種或一種以上,并且持續一定的時間。耳鳴本身并不是一種疾病,而是一些疾病的癥狀。例如流涕,它可以是感冒、發燒、鼻炎等疾病的癥狀。聽力下降的患者常伴發耳鳴,耳鳴往往是聽力系統出現障礙或者紊亂的一種癥狀表現。我國大約有10%的人出現過耳鳴,其中耳鳴嚴重到影響生活、睡眠質量、記憶力、精神集中度的患者占耳鳴人群的2%,0.5%的耳鳴患者因為嚴重耳鳴自覺殘疾。
病因
在大多數情況下,耳鳴是大腦對耳部、聽覺系統損傷的感覺神經反應。耳鳴通常和聽力損失有關,有數百種疾病可以產生耳鳴的癥狀。
血管性疾病
血管性疾病較常引起搏動性耳鳴。比如耳顳部附近的動脈血管,可能傳遞血液湍流的聲音,頸動脈系統也是常見的聲音來源。
聽力損失
在聽力損失的情況下,大腦就無法接受某些特定頻率的聲音,大腦開始適應,而耳鳴可能是大腦填補這種缺失的一種方法。
中耳堵塞及咽鼓管功能障礙
耳道堵塞,可以導致內耳壓力增大,影響鼓膜的功能。比如耳垢過多、中耳積液等。咽鼓管異常開放,可以引起類似海洋咆哮聲的耳鳴,并且頻率與呼吸同步。
頭頸部外傷
頭部或頸部的嚴重外傷,可以損傷到神經、血流和肌肉,從而引起耳鳴。這種耳鳴癥狀往往比較嚴重。
其它原因
顳下頜關節紊亂,鼻竇壓力和氣壓傷,服用耳毒性藥物,其它系統疾病等。抽煙,喝酒,壓力過大,疲勞等情況也可引發耳鳴。
從以上信息可以看出,引起耳鳴的原因很多,除了聽力損失外,只要其它致病因素不再繼續加重,則耳鳴程度就不會加重。那么聽力損失呢?聽力損失程度的加重,會使耳鳴程度加重嗎?
大部分的驗配師都會和患者再三保證,盡管這個可能性會有,但從他們的經驗來看,大部分是不會發生的。那么是否有臨床研究佐證呢?
Hashir Aazh博士和Richard Salvi博士的研究結果表示耳鳴響度與聽力損失(PTA)之間只有弱關聯的關系。也就是說,聽力損失程度加重,耳鳴可能會變得更大,但不是很多。
研究者收集了445名平均年齡為54.4歲聽力損失患者的問卷調查結果。在該樣本中,有12%的病人有聽損但無耳鳴,另外有聽損但輕度耳鳴的占32%,中度耳鳴的占24%,重度耳鳴的占33%。以好耳平均聽力為標準,66%有耳鳴的病人無聽力損失,另外有耳鳴但有輕度聽損占29%,中度聽損占5%。以差耳平均聽力為標準,49%的病人無聽力損失,另外有耳鳴但輕度聽損占36%,中度聽損占13%,0.6%以及0.9%有重度和極重度聽力損失。
對以上樣本的問卷結果進行統計學分析,發現聽力損失PTA每降低1分貝,其耳鳴響度增加0.036分貝,并無統計學意義。也就是說,耳鳴響度與聽力損失程度的加重是弱關聯的關系,耳鳴可能會增加,但不是很多。
因此,今后大家若遇到相關咨詢時,可從耳鳴、引起耳鳴的原因以及相關研究結果進行解答。大家掌握了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