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類身上大約有500-600萬億個細胞,絕大多數細胞很快死亡然后再生,周而復始,這就是我們說的新陳代謝。可是人類的聽毛細胞卻只有1萬5千個左右,聽毛細胞只在我們還是胚胎時發育成型,終生不會再生。從出生后開始,即使在沒有外界不利因素的影響之下,毛細胞也是一年比一年減少,只不過有的人毛細胞減少的速度很慢有人則快一些。
象渴望長生不老一樣,人類渴望著聽毛細胞也能再生,但從目前科學進展的情況來看,可能會在幾十年后有所突破。
聽力減退并不是老人的專屬,越來越多年輕人的毛細胞減少速度在不知不覺中加速。據世界衛生組織發布的統計數字顯示:目前全球有約11億年齡在12-35歲之間的年輕人正面臨永久性聽力損失的風險!
根據世界衛組織的報告,年輕人不科學的生活習慣或是經常暴露在較大的噪音環境中,是聽力下降的主要原因。
科學研究表明當噪聲強度超過115dB SPL時,即使暴露時間很短,也會造成永久性聽力損失。美國的NIOSH(國家安全和衛生研究所)提出了聽力保護應采用3dB的折中原則,即噪聲強度每增加3dB,則噪聲暴露時間應減少一半。
當你處于85dBA環境時,暴露8小時后將有聽力損失的風險,當周圍環境變為88dBA時,時間應減半。依此類推,當周圍環境強度達到94dBA,應該以“分鐘”為單位,當周圍環境強度達到112dBA時,以“秒”為單位。
研究表明,地鐵等交通工具在運行時噪音經常高達80分貝,若此時我們聽音樂,為了能聽清楚,音量往往超過80分貝,有時為了追求震撼的效果,音量可高達130dB,只要聽一秒鐘,就把一天內允許的噪音劑量用完了,剩下的時間全部都是對內耳毛細胞的損傷,這是不是很可怕。
如果說老年性聽力損失無法避免,但噪音性聽力損失可以采取各種措施避免,比如減少在噪聲環境下工作的時間、配戴防噪聲耳塞、降低隨聲聽的音量等等。有噪音暴露歷史的人,每年至少檢查一次聽力,做到早期發現,早期干預,才能有好的效果。
愛護聽力,就是愛護人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