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我們的家長得知自己剛剛出生的孩子有聽力損失時,往往要經過一段艱難的時期,讓我們來分析這段時期家長不同的心理狀態,作為聽力學工作者,我們應該了解這些階段,以便更好地提供更高效的服務;作為家長,也應該盡快冷靜下來,安然度過這些階段,盡快遵醫囑進行治療和聽力干預。
震驚期
首先,我們家長得知檢查結果時,初期的反應除了震驚,不知所措以外,同時會覺得整個世界都是黑暗的,整個社會都充滿敵意。在這個時候他們聽不進任何有關理性與科學的解釋和安慰,并且從心理上很難聽進任何理性建議。
否認期
當父母從震驚中恢復過來時,部分家長會開始否認這事實,會認為自己沒有做壞事,也沒有在孕期服用不當藥物。他們會在家里不斷用自己的方法測試孩子,證明孩子的聽力是正常的。家長也會找不同的醫院做各種檢查,尋求各種建議,即使他們接受小孩是聽力障礙的事實,但拒絕接受可能無法得到完全治愈的事實,有些父母永遠無法脫離這個時期。部分家長會尋找非科學治療的方法如針灸、氣功、腳底按摩等療法,這與家長的觀念和對聽力障礙的認識有關。
一方面,家長寄希望于隨著年齡的增長,孩子的聽力會好起來,另一方面,家長往往不能接受孩子在很小的年齡就配戴助聽設備這一現實,在家長的觀念中,孩子配戴助聽器是不被社會認同的。所以,有一部分家長會選擇孩子年齡大后再進行干預。而這時,往往就錯過了干預年齡。
憤怒期
當父母們不得不接受孩子聽力障礙的事實后,會因無助而憎惡,因挫折而焦慮,甚或因未來生活沒有選擇的余地而感到憤怒!這種憤怒有時是對自己,有時是對小孩、配偶、醫生、老師甚至是神。在此時家庭中其他成員或長輩的態度和想法,常常會影響父母對孩子的處置,若能邀請家庭中其他成員一起來面對嬰幼兒聽力障礙的問題,會使父母的自責、挫折、遷怒等行為改善。
無奈接受期
當憤怒期過去,父母會覺得憂傷和毫無希望,因為他們失去了一個完美的孩子,同時對自己感到難過,對孩子感到抱歉。父母若抱著愧疚的心理來養育孩子,對嬰幼兒的成長會有負面的影響。父母要了解造成嬰幼兒聽力障礙并非任何一個人可事先預知或疏失造成的,不需過度自責,但嬰幼兒的聽力障礙如果未能盡快得到相應治療和聽力干預,則無法盡快進行言語康復,這是父母無可逃避的責任。
建設性接受期
這個時期,父母開始冷靜下來,了解他們的孩子就是如此,他們也開始學習如何養育這孩子,如何替孩子的未來做打算。醫生、聽力學工作者此時為父母提供有關聽力障礙的教育、社福、醫療、康復等資源,對父母的聽力學學習及解決嬰幼兒聽障相關問題有很大的幫助。
相關文章:
《有愛就有希望》兒童聽力康復科普動畫(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