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常情況下,外耳道和咽鼓管與外界的空氣都是相通的。當這兩處的通道出現堵塞時,人們會感到耳內發悶,有阻塞感。而堵耳效應的定義,是指由于外耳道被封閉而造成的低頻骨導聽閾變好的現象。
產生堵耳效應的原理是當使用耳機、耳模或耳內式助聽器時,會與外耳道內形成一個密閉的含氣的空腔,當人體內產生聲音時,部分聲音通過聽骨連等中耳結構及顳骨的鼓部傳入外耳,引起外耳道的軟骨振動。軟骨的這一振動能量主要局限在125-500Hz處,因外耳道封閉被存留在外耳道內,此時,外耳道內的聲壓增加了這部分額外的聲壓也通過氣導機制到達內耳,致使低頻骨導閾值變好。堵耳問題是助聽器配戴患者抱怨較多的問題之一,占各種抱怨的1/3,在輕度聽力障礙和低頻聽閾小于40dB的聽力障礙人群中表現尤為突出。
配戴助聽器時堵耳原因分析如下:
聲音過響:因外耳道被堵塞,人體自身產生的聲音經過骨傳導產生的聲能部分滯留在被封閉的耳道內,這部分額外增加的聲壓也通過氣傳導途徑傳入耳蝸,耳蝸接受到了超出助聽器參數設置的增益,因此感覺聲音過響。
有回聲:外耳道被堵塞后,當骨傳導產生的額外的聲壓達到能傳遞到耳蝸的足夠強度時,同時原聲源通過口腔散發經助聽器再通過氣傳導也到達耳蝸,這兩個聲音到達耳蝸的時間差至少 > 0.1S時,聽者能感知到有回聲。
聲音失真:由于助聽器堵塞外耳道后,中耳的阻抗發生了變,以及助聽器與耳的阻抗不匹配等因素,導致外耳道的共振峰的聲學改變,聽者會感覺聲音失真。
針對助聽器驗配中的堵耳問題,將外耳道內滯留的額外的聲能釋放出去。平衡耳內外的氣壓,是解決堵耳問題的首選。下面介紹常用的幾種方法。
通氣孔理論:低頻的聲音能通過通氣孔進入耳道或離開耳道。也就是說,通氣孔可以讓外耳道軟骨的低頻振動能量散發出去,減少堵耳效應。通氣孔的內徑增加,長度縮短,對低頻信號削減更多。
較小接觸技術:耳內式助聽器盡量做小,將其前端盡可能深的插入外耳道骨部,與骨部緊密貼合,其余部分不可做得太飽滿,使其助聽器或耳模與外耳道松散接觸,使耳道與助聽器或耳模之間有一定的縫歇,從而使軟骨振動的能量可以通過這些縫歇發散出去。
開放耳選配技術:助聽器使用了細聲管和耳道內置受話器的開放式圓耳塞。帶孔的開放式圓耳塞使外耳道的軟骨振動的能量釋放出去,較好的解決了助聽器有堵耳的問題。
助聽器調試:對堵耳明顯的助聽器調試,需要通過調試軟件,在助聽器芯片里設置減少低頻增益以及提升高頻或改變拐點等相關參數等等。
堵耳效應是一個古老而永久的話題。在驗配時間中,我們發現堵耳效應不僅存在個體差異,在同一人的兩側耳都存在個別個體迥然不同的差異。堵耳程度與聽者對堵耳的心理敏感度、承受度有密切關系。不斷深入研究堵耳機制,尋找助聽器應對堵耳的方法是我們聽力工作者的職責。助聽器驗配調試中,仔細傾聽配戴者的訴求,準確分析堵耳的原因,針對性處理好堵耳的問題,是驗配師應該做好的本職工作。
地址:遼寧省大東區東順城街101號(大東副食斜對面)建設銀行旁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