兒童聽力測定是非常困難的:兒童(有時伴隨其他殘疾)不能告訴你他(她)聽到了什么。因此兒童聽力測定不能憑單一測量結果,必須有多種測量結果互相驗證,以提高驗配精度。
中耳聲導抗測試
通過對鼓膜外側聲能傳遞過程變化的測量,了解中耳功能狀態。可以診斷中耳是否存在病變;粗略鑒別不同的中耳病變。
耳聲發射(OAE)
耳聲發射是一種產生于耳蝸,經聽骨鏈及鼓膜傳導釋放入外耳道的音頻能量。反映耳蝸有主動生產聲音能量的功能。評價耳蝸功能的重要測試,也是聽力篩查的重要手段,但并非診斷手段,“未通過”OAE不一定有聽損傷,應列為高危因素。
聽性腦干反應(ABR)
主要反映聽神經和腦干聽覺通路的誘發電位活動。結果改變對病變定位診斷提供依據。用于鑒別耳蝸和蝸后病變。ABR的反應閾主要與高頻2~4KHz聽閾相對應;ABR并不能代表真實的聽力,反應閾和行為閾有20dB左右的差值。
40Hz誘發反應
測試中使用500Hz的短純音作為刺激聲,因此反映低頻的聽功能狀態。反應閾接近低頻聽閾,成年人的差值可在10 dB 以內。
多頻穩態誘發電位(ASSR)
可同時對雙耳的8個頻率進行測試,節省了時間。結果的判定由計算機識別,更具有客觀性。通過預設程序,可以直接將客觀測試結果轉換成聽力圖。
行為測聽(BOA/VRA/PA/PTA)
A、0—6月BOA
行為觀察測聽 6個月以下小嬰兒的行為測聽主要是應用不附加強化條件的行為觀察測聽,為一種被動的方法,即觀察受試兒與聲刺激一致的反射性行為反應。此法雖不能定量,且對較大嬰兒由于可產生適應性,而失去興趣,難于獲得準確恒定的反應結果,但對不能采用強化條件刺激的小嬰兒仍是唯一的一種行為測聽方法。
試驗由兩個測試者進行。小兒坐于母親腿上,一測試者面對小兒引逗其注意力,另一測試者在小兒背后,其視線看不到處,于距耳1m處給聲響,可用不同發聲物體,如玩具聲,或以口發出“SS'’聲作為聲信號,先一側,后另側,觀察小兒有無轉頭尋找聲源的定位反應。
B、6月-2歲VRA
視覺強化測聽,即應用視覺刺激來強化對聲刺激的反應,聲刺激由揚聲器給予,小兒坐在母親腿上,面對兩揚聲器之間,揚聲器上置可發光或活動的玩具(在小兒周邊視野之內)開始時,同時給予聲和光刺激,如小兒有反應,經幾次條件訓練后,改為先給聲刺激,而視刺激延遲至小兒對聲刺激產生反應轉向揚聲器時再給予,目的在于通過視覺刺激強化對聲刺激引起的轉頭或定向反應。
C、2—6歲PA
游戲測聽 游戲測聽為教小兒在聽到聲音后完成一個動作,從而對小兒進行聽敏度測試。檢查者可選擇一個適合小兒運動系統發育和小兒認為有興趣的反應行為,此法常是對2歲半以上的嬰幼兒獲得聽閾的較可靠方法,可通過聲場或耳機進行,可根據此原理設計多種測試方法,經典的方法有古典式和配景箱法。
D、3歲以上PTA
純音聽力計測試 純音聽力計測試可詳細了解受試者各測試音頻的聽閾,并對耳聾性質作出初步診斷,但需受檢查者主動配合才能得出可靠結果,故可適合于3歲以上聽力損失較輕且智力發育正常的小兒。
測試前應先戴好耳機,并耐心向其解釋:當聽到聲音存在時迅速將手舉起,聲音消失時,迅速將手放下。測試正式開始前應多次訓練受試兒,至其理解為止。測試過程中,對小兒的合作及正確反應時時給予表揚鼓勵,以保持小兒對反應的積極性。
言語測聽
對小兒行言語測試受許多因素限制,如年齡影響、言語發育不成熟、理解力差、甚或存在言語疾病,使對小兒不能采用復誦測試詞匯的方法,特別是聽力障礙兒,其言語發育更滯后于正常兒,且在試驗方法及判斷標準上均無標準化的依據。對小兒進行言語聽力測試主要是應用言語信號附加強化條件,或對其熟悉的物件命名的方法,根據反應情況,降低信號強度,以估測小兒的言語聽敏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