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臨床一線工作時,患者經常問:戴上助聽器為什么還是聽不清楚?要回答這個問題,首先要分析清楚是在下列哪種情況下聽不清楚,然后再進行對癥處理。
1、安靜環境下聽不清楚?
2、噪聲環境下聽不清楚?
3、打電話、看電視聽不清楚?
4、上課、語訓、開會、小組討論、聚會等聽不清楚?
假如是在安靜環境下聽不清楚?先分析裸耳純音聽閾,舉例:李X,男,46歲,聽力下降5年,純音聽閾如下:
主訴:在日常生活中可以聽得到聲音,但就是聽不清楚。
為什么會出現這樣的臨床表現呢?咱們看下面兩個表:
從上面兩個表可以得出:250—1000Hz低頻區能量占到77%,1000—4000Hz中高頻區清晰度占到78%,也就是低頻賦予聲音的能量,中高頻賦予言語的清晰度。若李X已經雙耳佩戴了一款助聽器,但還是聽不清楚,需做效果評估看中高頻是否補償到位;若沒有補償到位,應找驗配師做進一步的精細調試;若調試后還是補償不到位,助聽器需升級更新;若助聽器已經補償到位了,可還是聽不清楚,需要看患者的言語識別能力,因為純音聽閾只能反映患者對各頻率聲音的聽敏度(即能聽到多大的聲音),不能反映其聽覺功能的狀態,然而言語識別能力則可以反映患者在日常生活中的言語交流能力(即能聽清楚多少),也是評估患者社會交流能力的重要指標。而且言語識別能力在助聽器選配中起著重要作用,因為聽得見容易做到,然而想要聽得清楚卻并非輕而易舉。下面為不同言語識別能力的患者在選配助聽器時的不同表現:
a、90%:選配容易成功,患者比較滿意;
b、70%—90%:助聽器可提高識別能力;
c、50%—70%:助聽器可以改變患者的交流能力;
d、低于50%:助聽器常常不能使患者十分滿意,但可通過借助唇讀、表情及肢體語言來輔助交流。
由此可見,裸耳的識別能力與選配助聽器后能否聽清楚息息相關,若想聽得清楚就一定要在裸耳識別能力70%以上時選配助聽器。裸耳識別能力為什么會下降呢?主要是由于聽力下降后長期得不到中小聲音刺激后造成的,解決的辦法是聽力下降并確診為永久性聽損就一定要及早選配助聽器。因為聽覺系統是對聲音收集、傳導、感知、分析、處理的感覺系統,分為兩大部分:一部分是外周部分,另一部分是中樞部分。外周部分包括外耳、中耳、內耳和聽神經,負責感知(聽到)聲音,正常人耳能感知的聲音頻率范圍為20Hz—20000Hz,感知的聲音強度小于或等于25dB HL;中樞部分是指聽神經以上的所有聽覺結構,由耳蝸核、上橄欖核、外側丘系、下丘、內側膝狀體和聽覺皮層組成,負責將外周部分感知的聲音進行分析、處理(聽清)。換句話說:外周部分負責聽到,中樞部分負責聽清,聽到是基礎,是聽清的充分必要條件,而聽清是患者的較終目的,所以裸耳識別能力差的患者佩戴后不要著急,助聽器先幫助聽到,再慢慢經過康復訓練就可以聽清。
假如李X在安靜環境下能聽清楚,反而在噪聲環境下聽不清楚?可能是助聽器的信噪比太小,如下圖為不同患者想要聽清楚所需的信噪比大小,聽力損失越重所需信噪比越大,李X所需的信噪比大概為7分貝,所以需將助聽器的降噪功能和方向性技術做進一步調試。還有助聽器檔次越高,能提供的信噪比會越大,也就是說在噪聲環境下越能聽得清楚,所以在選配助聽器時不要只關注價格而忽略了效果。
假如李X在安靜和噪聲環境下聽得清楚,而打電話、看電視聽不清楚,除了在軟件上增加相應的程序并進行調試外還可以嘗試使用藍牙及無線附件。
假如李X只是在遠距離交流,如:開會、小組討論、聚會及特別嘈雜的環境下聽不清楚,就需要使用一些無線附件,如:遠程麥克風或絡+設備,因為助聽器只能解決近距離的交流,遠程麥克風或絡+設備則可以解決遠距離交流。
希望以上的回答能幫助您走出困惑,并祝愿您:聆聽清晰聲音,享受幸福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