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工耳蝸是目前仿生學科技含量較高的一種電子裝置,主要用于幫助配戴助聽器效果不好或者根本無效的極重度、全聾患者。
人工耳蝸將聲波轉換成微弱的電流信號,并將此電流信號傳到內耳(耳蝸)中,刺激耳蝸里面不同位置的聽神經纖維;聽神經纖維受到電流的刺激后產生神經沖動,并將神經沖動傳到大腦,在大腦中形成聽覺。由于受到電流刺激的聽神經纖維的位置與頻率相關,因此產生的聽覺具有良好的頻率特性。借助于人工耳蝸,患者可以聽到周圍的聲音,如果在早期植入,大部分患者能夠像正常人一樣聽懂語言。
人工耳蝸由耳內和耳外兩部分組成,耳內部分需要通過手術植入到耳蝸及頭部的肌肉和顱骨之間。手術時間通常需要2—3小時。術后傷口愈合的時間需要7—10天。術后傷口愈合一個月后,病人要回到醫院接受外部設備的安裝和調試。體外由言語處理器、方向性麥克風及傳送器等組成。聲音由方向性麥克風接收轉換成電信號后傳送至言語處理器將信號放大、過濾,并由傳送器傳送到接收器,再產生電脈沖傳送到相應電極,從而引起聽神經纖維興奮并將聲音信息傳人大腦,產生聽覺,專業醫師及聽力學專家們會啟動語言處理器內的電腦程序,根據病人對聲音的適應程度進行言語處理器中的程序調試,使病人聽到的聲音更舒適。
由于病人對植入后聽到的聲音需要有一段適應的過程,所以需要定期到醫院來進行言語處理器的調試。與此同時,病人還要進行聽力及言語的康復訓練。對于語后聾的病人,訓練通常需要幾個月的時間,而對于語前聾的病人則需要2—3年的康復訓練,才能達到較為理想的效果。人工耳蝸適合人群
人工耳蝸植入可繞過內耳的受損結構,直接刺激聽覺神經,使病人重獲聽力。
人工耳蝸的植入,可以幫助重度或極重度耳聾者更好的與人交流,借此他們可獲得更多的受教育及就業機會,使他們重新回歸主流社會。
地址:遼寧省東港市黃海大街156號(縣醫院斜對面)葦場大院對面助聽器專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