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新生兒聲反射。新生兒能否引出聲反射很大程度上取決于探測頻率,當探測音頻率在220—226HZ時,很大一部分新生兒的聲反射閾會升高或出現聲反射消失,而已高頻純音作為探測音時,聲反射引出率有所提高且聲反射閾有所下降。新生兒同側聲反射比對測聲反射更具有參考價值。
2. 傳導性聾的聲反射。傳導性聾的聲反射通常會消失或閾值升高。如果聲反射閾比正常聲反射閾值高側被認為是閾值升高。如果在儀器允許的較大刺激聲強下(通常,對側聲反射的較大刺激聲強為125DBHL)仍不能引出聲反射,則認為是聲反射消失。
用以下兩種基本理論可以解釋傳導性聾對聲反射的影響
A. 探測耳理論:如果探測耳有傳導性聾,那么聲反射通常會消失。在這種情況下,探測耳傳導性聾會使探頭無法監測到聲導抗的變化(盡管鐙骨肌可能收縮了)也正是出于這個原因,Jerger發現當探測耳的平均骨氣導差為5DB時,50%的人聲反射消失。
B. 刺激耳理論:如果刺激耳有傳導性聾,就會由于其骨氣導差使一致,如果超過了儀器的較大輸出聲,聲反射就會消失。
不同類型的傳導性耳聾具體如下:
A. 對于單側傳導性耳聾而言,對其側聲反射為:1)根據刺激耳理論,檔刺激耳為患耳時(探頭所在耳為健耳),反射消失或閾值升高;2)當探測耳為患耳時,反射消失。患耳的同側聲反射消失,是由于存在骨氣導差,所以到達耳蝸的有效刺激強度有所降低,健耳的同側聲反射正常。
B. 在雙側傳導性聾中,雙耳的同,對側深反射均消失,因為人一個測試都涉及對患耳的刺激和記錄
C. 聽骨鏈中斷時,如果聽骨鏈中斷點位于鐙骨肌的外側,則鐙骨收縮的效果不能傳至鼓膜,也就記錄不到聲反射(探測耳理論)。但是,某些特殊情況下即使探測耳有骨氣導差,其對側聲反射也能引出,這種情況發生在:1)聽骨鏈中斷處存在異常粘連如結締組織粘連;2)聽骨鏈中斷點位于鐙骨內側,此時,盡管聽骨鏈中斷有骨氣導差,但鐙骨肌收縮的效果仍可以傳遞至鼓膜,因此當刺激耳為健耳時,側患耳的對側聲反射閾值升高或消失,這取決于患耳骨氣導差的大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