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是否這樣想過......
在和一群朋友進行熱烈交談的時候,你是否希望能夠跟上他們所有人說話,并隨著時間的推移無縫地轉移你的注意力?
當很大的風扇聲或交通噪音作為背景時,你是否不想被這些無關的聲音打擾,但你仍然想知道它們是否存在嗎?
有樂隊在演奏、有人在歡呼時,你是否想要享受這個地方的氣氛,并且仍然能與朋友說話?
你喜歡安靜的森林漫步嗎?你可能希望鳥兒的歌唱和樹葉的沙沙聲成為體驗的一部分。
這些只是幾個例子。但在大多數日常聆聽環境下,我們希望能夠輕松地專注于一些特定的聲音,同時也能感知到周圍發生了什么,并在需要時重新集中我們的注意力。
我們如何聽聲?
我們需要不斷結合感知覺、認知和社交能力來理解聲音。由于這種能力的良好平衡,我們人類才能成功地穿過生活中復雜的不和諧聲音。
為了實現這一目標,整個聲音場景首先需要被耳朵正確接收,并轉換成精確的神經代碼,該代碼通過聽覺神經傳輸然后到達腦干和大腦的聽覺中樞。(Man & Ng, 2020;Lesica, 2018) 。
從聽覺皮層開始,大腦需要能夠利用聲音場景的元素來進行分析(O’sullivan,2019;Puvvada、Simon, 2017),并通過與大腦其他區域的互動,在每分每秒都能聚焦于重要的聲音,這樣我們就能識別并記住對我們重要的東西(Man,Ng, 2020;Shinn-Cunningham,2017)。
大腦需要獲得整個聲音場景,充分理解上下文中有意義的聲音。在這之后,我們就可以做出決定并行動:即關注周圍發生的事情、并做出反應。(Pichora-Fuller, 2016)。
我們需要做什么?
現在有足夠的科學證據表明,聽力損失不僅影響聽覺系統的感覺部分(Moore, 2007),甚至超出了聽覺領域而且對我們的認知和社交能力也有重要影響(Livingston,2020)。
聽力損失可能源于聽覺通路的許多不同部位。重要的是,無論這些變化最初發生在哪里,它們通常都會導致發送到大腦的神經代碼變差(Lesica, 2018):大腦接收到的信息較少且不太準確,這使得聽力損失的人很難成功地使用他們的認知和社交能力。
因此,以更精確的方式向大腦提供更多的信息,對于給聽力受損的人提供最佳的聽覺刺激,并幫助他們實現最佳的認知和社交效果至關重要。這一關鍵見解是奧迪康More?助聽方案設計背后的主要驅動因素,它基于最新的腦聆聽?知識,提供了全新水平的助聽技術(Man & Ng, 2020)。
而More助聽器具體采用了哪些先進技術來實現聲音信息的全面輸入?我們將在后面給您答案!
參考文獻
Santurette, S., Ng, E. H. N., Juul Jensen, J., Micula, A. & Man K. L., B. (2020). Oticon More clinical evidence. Oticon Whitepaper.
Lesica, N. A. (2018). Why do hearing aids fail to restore normal auditory perception? Trends in neurosciences, 41(4), 174-185
Puvvada, K. C., & Simon, J. Z. (2017). Cortical representations of speech in a multitalker auditory scene. Journal of Neuroscience, 37(38), 9189-9196.
Moore, B. C. J. (2007). Cochlear hearing loss: physiological, psychological and technical issues. John Wiley & Sons.
Meyer, C., Grenness, C., Scarinci, N., & Hickson, L. (2016). What is the international classification of functioning, disability and health and why is it relevant to audiology? In Seminars in Hearing (Vol. 37, No. 03, pp. 163-186). Thieme Medical Publishers.
Livingston, G., Huntley, J., Sommerlad, A., Ames, D., Ballard, C., Banerjee, S., ... & Costafreda, S. G. (2020). Dementia prevention, intervention, and care: 2020 report of the Lancet Commission. The Lanc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