聽力損失非常普遍,大約影響著10~15%人口,其中大部分都是成年人,約占93%。WHO世界衛生組織數據顯示,65歲以上老年人有1/3患有殘疾性聽力損失,嚴重影響到生活與交流。75歲以上,這個比例達到了1/2。然而,許多人并沒有干預聽力損失,而是任之發展。在發展中國家,只有3%需要助聽器的人選配了助聽器。
盡管許多證據表明,聽力損失未干預會帶來許許多多的后果,并對溝通、社交、整體健康及生活質量都產生重大影響,但是一個人從發現有聽力損失到尋求干預平均需要經歷7年時間。這有很多原因,其中有一個原因是許多聽損人士覺得聽不見僅僅是聽不見而已,并不致命,后果不嚴重。然而,并不是,有聽力損失而不干預的后果很多,且很嚴重!
社會活動與心理健康
通常,沒有配戴助聽器的聽力損失人士更有可能感到抑郁、孤獨、孤立、焦慮和對家庭生活不滿。這是因為聽力損失會導致溝通困難,而溝通困會導致人們不愿意參與社會活動,逃避社交。一開始,聽力損失人士會發現別人說話含糊不清,自己會多次請對方重復說話,有時不得已只能裝作聽懂了或打岔,但很快發現這些策略無法長久有效,較終意識自己無法參與到周圍的對話中,較終會選擇不去參加這些活動,久而久之會與社會脫節,從而感到被孤立,無法得到認可,成就感下降,從而導致沮喪,焦慮,多疑,甚至抑郁。
研究發現,盡管已配助聽器和未配助聽器的人參與活動的次數相似,但是與未配助聽器的人相比,已配助聽器的人更有可能參與有組織的社會活動。換句話說,未配助聽器的聽損人士只是隨機參與一些社會活動,而已配助聽器的聽損人士則是參與有組織有計劃的社會活動。這是由于有組織有計劃的社會活動需要更多的交流。這種現象也會影響到另一半,讓另一半無法參與社會活動。另一半要么一個人去,要么一起去,但是需要為其做翻譯。久而久之,聽損人士及其另一半可能會感到很累、無助與沮喪。因而,聽力損失并不是個人問題,也會影響到婚姻關系。
整體健康與認知能力
未經治療的聽力損失會對整體健康和認知能力產生重大影響。研究發現,聽力損失與認知功能減退關聯很強,并且可能會加劇癡呆癥發生幾率。研究人員發現,使用助聽器可減輕或延緩癡呆癥引起的功能減退。未配助聽器的聽損患者一整天都要付出額外的努力去聆聽和理解言語,他們會感到精疲力竭。也有報道稱,佩戴助聽器的人整體上比不佩戴助聽器的人健康狀況更好。
美國約翰霍普金斯大學的一項研究發現,在70歲及以上的成年人中,中度至重度聽力聽力損失與死亡率增加50%以上有關。該研究沒有調查死亡原因,但很明顯,聽力損失是導致死亡率提升的一個重要因素。眾所周知,聽力損失與心血管疾病、認知障礙和平衡功能有關。
對于聽力損失人士來說,安全也是一個問題。當一個人在家聽不到警報、門鈴,電話鈴聲,出門聽不見汽車的聲音,家屬無法安心地讓其一個人生活。例如,聽不到喇叭,可能更容易發生車禍;聽不到警告或叫喊也可能導致事故,比如在危險的建筑工地周圍或在房子著火時睡覺。
小結
未經治療的聽力損失會導致人們對環境聲音感知能力下降,同時理解語言的能力下降,導致溝通障礙,而溝通障礙影響人際關系和社會關系。因而,聽力損失絕不是個體影響,還會影響到周圍的人。而且,這些后果是漸進性的,會隨著時間流逝,后果越來越嚴重。好消息是,佩戴助聽器之后,這一切都會好轉。研究顯示,佩戴助聽器之后,聽損人士感到憤怒、沮喪和抑郁有所減少,并且與家人的關系、自我感覺和生活質量等方面都有顯著改善。因而,在愛耳日來臨之際,趕快為自己及家人的身心健康配上助聽器吧!
文章作者:戴瑞邦 出自:聽力學公眾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