較近我們屢屢收到這樣的留言:
“我近期剛剛佩戴了助聽器,卻總是感覺聽不清楚”
“我佩戴助聽器有1-2個月了,聲音我能聽到,可是聽懂意思就有困難”
“安靜的時候還行,各種聲音一多,我就聽不清了”
為什么會出現這些問題呢?
許多用戶可能會糾結于是不是買了不合適的助聽器,其實未必。
使用助聽器的用戶都明白,購買助聽器是一個慎重的決策過程,你會面臨聽力檢測、助聽器驗配試聽、品牌選擇等過程,通過這套流程,選擇的產品通常是比較適配的。
那么感覺聽不清的原因到底在哪呢?
一、可能處于適應期
盡管時下的助聽器無論從聲音還是功能上,盡可能地接近自然的聲音和感受,但終究是一個外在裝置。你的身體,耳朵,大腦對于助聽器都需要適應的過程,就比如剛佩戴了眼鏡的人,也會覺得眼鏡別扭,不適應的感覺是類似的。這個適應期對某些人只需幾天,但對于較敏感的人或許需要數月。
而對于助聽器不合實際的期待,也會讓人產生助聽器聲音不清晰的錯覺,即使是再精良的助聽器,也無法完全替代人耳,合適的期待值,會令你更好更快得適應自己的助聽器。
別著急,把助聽器當做一個得力幫手,慢慢陪伴你度過這段適應期。
二、長久沒有聲音刺激聽損用戶對于言語的分辨能力下降
人的器官、大腦有個神奇的地方在于,多用則靈,不用則不靈。有的用戶在使用助聽器前,存在多年聽損問題,但并未做任何干預。平時交流,主要靠對方提高音量,或是觀察對方的口型,猜測語義,甚至有患者會因為不好意思,會假裝自己理解對方說話的意思,或是干脆不同外界交流,主動關閉了同他人溝通的大門。長此以往,大腦無法準確識別語義,簡言之,聽得到聲音,卻不懂意思。
類似的例子還有經常打字的人,寫字時會忘記筆畫;經常開車的人,面對自行車可能會手足無措。
所以,針對出現聽損的用戶,我們的建議是早發現,早佩戴,早干預;
其次,對于已經出現言語分辨能力下降的問題,家屬及親友應多予以理解與支持。在說話時可以放慢語速,用相對簡潔的語句來幫助對方理解意思;
再次,用戶自身應該堅持佩戴,不要因為不適應而徹底放棄助聽器,因為大腦也需要鍛煉,也需要一個過程來恢復狀態,保持良好的心態也能幫助我們度過這一過程。(PS:如果的確感到疲勞或不適,可以先摘下助聽器休息,適應是一個循序漸進的過程)
三、更換品牌后,還未和新助聽器磨合好
有用戶在更換了新品牌/型號的助聽器后,也會出現感覺聽不清的情況,不同品牌/型號的助聽器聲音有微小的區別,這同樣需要熟悉和適應,這個過程可能會令你有些緊張和焦慮。
別著急,試著從熟悉的環境中開始佩戴,從簡單的環境中嘗試,佩戴新助聽器的時間可以由短逐步延長,告知周邊親友,請他們在說話時夸張一點,速度放慢一些,直到完全適應新助聽器。
還有一些小貼士,比如初期佩戴時,助聽器的音量不要太大,朗讀一些短的文章,讓自己熟悉自己的聲音,熟悉聲音的語義。這都將有利于你和你的助聽器盡快磨合。
當然,凡事總有例外,如果你出現了較強的不適,或是即使是費了很大的力氣也沒有適應,那么記得及時尋求身邊的聽力驗配師,或是售后的支持,也可以通過醫院做更深入的檢查和診斷,尋求專業的支持來解決。
本期的內容就到這里,關于適應助聽器,你有什么自己獨特的見解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