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57年,世界聾人聯合會根據歐洲各國聾人組織的倡議,決定1958年9月28日為第一個國際聾人節,并規定每年9月的第四個星期日為國際聾人節。
據統計,我國聽力殘疾人約有2780萬,居視力殘疾、肢殘、智殘等五大殘疾人群數量之首,占全國殘疾人數的30%以上,其中7歲以下兒童約為80萬人,每2000萬新生兒中就有3萬聽力損害的嬰兒誕生。由于聾人群體表面上與普通人無異而不被大眾理解。但他們渴望正常的與他人交流互動,積極參與社會實踐,感受電視音樂等帶來的歡樂。
如何判斷是否存在聽力損失
診斷聽力損失較重要的依據之一是語言和言語發,育遲緩。其他可能存在聽力損失的表現包括:
1.沒有意識到有人在說話,特別是在沒有其他聲音干擾的情況下
2.無論周圍的噪音有多大,當他們意識到自己被點名時,都會表現出驚訝的表情
3.當其他家庭成員認為音量足夠大時,需要坐在電視機旁才能聽清聲音
4.把電視或立體聲音響的音量調到不合理的高
5.聽不清電話的聲音和/或不停更換耳朵接電話
6.對強烈、響亮的聲音沒有反應
易引起聽力損失的風險因素
出生-出生28天內
1.新生兒聽力篩查不通過
2.有遺傳性耳聾家族史
3.子宮內感染,如巨細胞
4.病毒、風疹、梅毒等
5.存在或亦弓|起顱面畸
6.出生體重少于1 ,500
7.高水平的黃疸需輸血
8.細菌性腦膜炎
9.持續性機械通氣
嬰兒-出生29天至2歲
1.言語或身體發育遲緩.
2.接觸耳毒性藥物
3.細菌性腦膜炎或其他已知的亦引起感音神經性聽力損失的感染
4.頭部外傷伴意識喪失
5.顱骨骨折
6.分泌性中耳炎(積液)3個月及以上
如何預防聽力損失
1.65歲以上老年人、孕婦、嬰兒、合并肝腎功能不全等慎/忌用耳毒性藥物;
2.對于耳毒性藥物使用者,要定期復查聽力,一旦病情許可,應立即停藥;
3.長期在噪聲環境中工作時必須使用耳塞、耳罩、防護帽等防護用具,定期做聽力檢查;
4.在地鐵公交等背景噪聲大的地方,盡量不要使用耳機,每次使用耳機遵循60-60原則(音量不超過60%,每次時間不超過60分鐘) ;
5.老年人保持身心愉快,多食富含鈣磷的食品,不吸煙少飲酒,根據個人體力情況參加一些文娛體育活動。
70多年來,峰力一直致力于開拓能夠改變人們生活、改善人們社交和情感交流的聽力解決方案,為他們開啟全新生活。若自覺存在聽力困難,請及時需求專業聽力保健專家的幫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