現代社會,受耳鳴困擾的人越來越多。耳鳴真的很煩人,不僅會影響日常工作、學習、生活,還可能讓人變得焦慮、抑郁,甚至有輕生的念頭。更可怕的是,還流傳著一種“鳴久必聾”的說法,讓很多耳鳴的人更加擔憂。
耳鳴久了,真的會變聾嗎?
首先,我們來看看什么是耳鳴?為什么會有耳鳴?
耳鳴是指在無外界對聽覺系統施加任何聲音刺激或電刺激時,人耳內或者顱內所產生的一種或一種以上持續一定時間的聲音感覺。
耳鳴的常見病因有如下幾種:
外耳病變:常見于外耳道耵聹栓塞、異物、癤腫和腫瘤等;
中耳病變:咽鼓管病變、急慢性中耳炎、腫瘤等,也可見與鼓室硬化和鼓室內血管病變等;
內耳病變:梅尼埃病、突發性耳聾、耳硬化癥、耳毒性藥物、噪聲、感染所致的內耳損傷等;
蝸后聽覺系統病變:如聽神經瘤、橋小腦角病變等;
其他系統病變:如甲狀腺功能減退、糖尿病以及頭部外傷引起內耳震蕩等;
不明原因:大多數耳鳴患者并不能找到明確病因。精神緊張、睡眠差、不良生活習慣、噪聲刺激、飲食等都可能與耳鳴產生有關。
各類耳部疾病導致的耳鳴,隨著病程的延長,則會逐步出現耳聾加重的情況。患有高血壓、高血脂、高血糖,影響內耳血液供應而導致的耳鳴,長久下去也會使聽力受損。
但其它如貧血、頸椎病、甲狀腺疾病、頸部斑塊、心臟病等引起的耳鳴,一般是不會造成耳聾的。
由自身情緒或心理壓力引起的耳鳴,一般也是不會造成耳聾的。
所以說,“鳴久必聾”這種說法其實是不科學的,比竟導致耳鳴的原因太多了。
別被“鳴久必聾”嚇壞了!若是整天琢磨自己是不是要聾了,對耳鳴治療才是有百害而無一利。
耳鳴會隨著聽力損失而加重嗎?
雖然耳鳴不一定造成耳聾,但耳鳴卻常常是聽力下降患者伴發的一種常見癥狀。
也有人會擔心,耳鳴是否會隨著聽力損失的進展而加重呢?
通常醫生或聽力師為了安慰患者,大多數情況下給出的答案是:雖然這種情況有可能發生,但在臨床中不太常見。
2019年9月,發表在《美國聽力學雜志》上的一篇論文,給出了一些臨床證據來支持這個答案。
研究人員對445名耳鳴患者進行了回顧性分析,這些患者接受了聽力學檢查和自我評估問卷調查。(患者平均年齡為54.4歲,49%為男性,51%為女性)
通過回歸模型分析耳鳴的嚴重程度和聽力損失時,發現純音平均聽閾(PTA)每增加1dB,耳鳴響度增加0.036。
該研究顯示,耳鳴的響度與純音平均聽閾(PTA)之間只有微弱的聯系。
也就是說,隨著聽力損失的發展,耳鳴可能會變得更響,但幅度不會太大。
有了耳鳴該怎么辦?
首先,我們要知道耳鳴是一種很常見的疾病現象,并不是只有你這么倒霉有耳鳴。
國內外流行病學調查數據顯示,普通人群中約15~20%的人有耳鳴。換句話說,全世界的耳鳴者有十多億!
所以,我們應該重視耳鳴,但也不要過度焦慮。
如果你正在經受耳鳴的困擾,我們有以下幾個建議:
1. 及時就醫,明確病因,積極治療
耳鳴的難治性很大原因在于發病原因的不明。
有了耳鳴癥狀后,一定要積極及時的就醫,由醫生根據癥狀做出診斷,判斷是聽覺系統出問題了,還是非聽覺因素出了問題。
不要盲目用藥,一定要分清病因后遵循醫囑。
2. 糾正不良的生活方式
耳鳴是一個預警信號,它告訴我們部分身體機能可能有問題了。
長期的失眠、焦慮、工作壓力大、勞累、高脂高糖飲食等不良生活方式,以及高血壓、糖尿病等慢性疾病,都可能成為耳鳴的誘因。
所以,要及時調整作息和飲食,保持健康的生活方式。
3. 不要過多關注耳鳴
很多人有了耳鳴之后非常焦慮,焦慮會加重耳鳴,反過來,持續不斷的耳鳴又會加重心情煩躁,引起睡眠障礙和焦慮抑郁等情緒問題。
于是耳鳴-失眠-情緒不良-耳鳴加重,就像一個惡性循環。
所以,耳鳴患者應該保持良好的心態,不要太過緊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