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你不得不失去視力或者聽力的話,你會選擇失去那個?既失明又失聰的海倫·凱勒給出的答案讓很多人感到驚訝!她說耳聾比失明更糟糕,失明將人與事物隔開,但失去聽力則會將人與人之間隔開。
在武漢,登記在冊的聽障人士有1.3萬人。疫情的爆發,讓這個群體更加艱難。
對這個群體而言,聽力的阻隔帶來不少困難。他們資訊獲取滯后,對疫情的反應也比正常人慢,防護物資短缺只能干著急,甚至求援都成難題。
武漢市聾協2月19日的統計中,在武漢的聾啞人已有24例確診,10例疑似,6例死亡。
在新京報的一篇采訪「無聲的戰“疫”:武漢城內的聾啞人」中,更多的人了解了疫情下的聽障群體。
武漢封城的30天里,崔竟帶領“守語者”公益小組的7名志愿者,為武漢受困的聾啞人群提供定向幫扶。
▲崔竟制作的手語視頻截圖
30歲的崔竟也是一名聽障人士,她的另一個身份是“守語者”公益小組的負責人。
崔竟出生在聾啞人家庭,她的父母都是聾啞人。在依靠助聽器獲得聽力后,崔竟的文字能力和資訊獲取能力與正常人無異。
“聾啞人就醫不易”,崔竟深有體會。疫情之前,她就時常受聾啞人患者委托前往醫院做手語翻譯。
如果沒有手語翻譯,大部分聽障患者只能通過讀唇、觀察對方表情來輔助溝通。但疫情之下,防護衣和護目鏡徹底斷送了這一可能。
▲疫情下的醫院
通過紙筆進行交流,成為當下唯一可行的溝通方式,但這對不識字的人來說卻是不可逾越的困難。
有的聽障患者表示:因為自己在醫院表達困難,和醫護人員紙筆交談有些內容看不懂,便不懂裝懂。
“不懂裝懂是聾啞人較常見的表現”,崔竟說。就疫情期間聾啞人的就醫問題,“如何找到一種方式實現安全性和實用性的平衡?”她曾考慮過視頻在線翻譯,但較終因為實用性不佳而擱置計劃。
因為交流的不便,在過去很多聾啞人幾乎是與社區脫離的。自1月22日以來,崔竟不斷收到來自聾啞人群的線上咨詢,“我的社區在哪里?”“怎么在網上買口罩?”“殘聯電話,我要怎么打?”
此外,因為疫情而不得不面臨的線上購物、快遞收付等問題,也在很多中老年聾啞人的生活習慣之外。
1月20日前后,在鐘南山發布新冠肺炎“人傳人”后,崔竟已然重視起來。
她不斷把相關的新聞資訊分享到家族群和聾啞人群里,告知大家要防護。但得到的回應卻是——“小題大做”,她的聾啞人父母并沒有當回事;而在同城的聾啞人微信群里,崔竟的建議不但沒有被重視,甚至被指“添亂”。
1月23日,武漢關閉離漢通道,市內公共交通暫停。不少老年聾啞人在這天出門乘公交,發現公交久等不至,來群里詢問,被群友一通視頻電話解釋之后,這才明白出了什么事。
“守語者”志愿者針對聾啞人的疫情需求登記工作中,問到“為什么沒有及時準備物資?”得到的回答幾乎如出一轍:“新聞頻率太快,沒有手語翻譯”;“我們看不懂新聞,不清楚外面發生什么事,等反應過來,所有的藥店都買不到口罩了”。
這都歸結于聾啞人群體對疫情的反應遲緩,從疫情的剛開始,他們獲取資訊就顯得比正常人要滯后許多。
對于聽障人士而言,“聽”“說”的障礙無處不在,但疫情之下,這些障礙顯得尤為突出。
小編有話說
還記得1月初一部刷爆朋友圈的短片《買耳朵》嗎?
短片講述的是肖戰所扮演的外賣小哥,努力工作、省吃儉用為外婆“買助聽器”的故事。
▲短片《買耳朵》
“你這個沒牙齒的老太婆,再多給我點時間,我想讓你,聽到全世界。”這是短片《買耳朵》里較后一句話。
突發事件來臨時,我們不得不承認:原來,聽到全世界真的很重要!
如果你的親人朋友也有聽力不好的,一定要多關心一下他們。有能力的情況下,不妨帶他們去解決一下聽力的問題,不要讓他們在災難來臨時因為聽力障礙而無法感知。
較后,愿我們余生都能好好活著,都能過上正常的生活,出門、聊天、購物、買菜、上班,過著較平凡的日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