較近,有項科學研究帶來新提示:當懷疑“正常聽力”并非真的正常時,純音測聽時加測超高頻很有必要,可能發現隱藏的聽力損失,幫助提示早預防聽力損失。
“正常聽力”并非真的正常?
正常聽力,用通俗的語言表述是平時與人交流無礙,能聽到悄悄話;用聽力行業的語言表述是純音測聽時聽閾值小于或等于25dB。
然而,很多時候又會發現,即便是上面說到的正常聽力人群中,有些人的聽力更好些,能聽見風聲;而有些人的聽力感覺差一下,有干擾聲就容易聽岔。
正如許多驗配師和臨床醫生發現的那樣,有相當部分的人抱怨在有背景噪音情況下聽得到卻聽不清、聽不懂言語(即噪聲下存在聆聽困難),而他們的純音測聽結果又是正常的。
當然,他們做的純音測聽為常規的125Hz~8kHz這個頻率范圍。
那么,這種噪聲下存在聆聽困難、常規純音測聽結果正常的,聽力到底是不是真的正常?
隱性聽力損失
實際上,上面所說的這種“正常聽力”是一種隱性聽力損失。
隱性聽力損失是區別于以往的一種獲得性感音神經性聽力損失,臨床表現常為噪聲下言語識別困難但純音聽力正常。
這種“新”的聽力損失近年來逐漸被人們認識,正在引起越來越多研究者的關注,目前其發生機制、臨床診斷、干預等尚無定論,仍需要進一步明確。
例如臨床診斷方法,目前較被認可的是包括噪聲下言語識別等測試在內的一系列測試組合(如純音測聽、超高頻測聽、DPOAE、ABR、噪聲問卷),而不是單一測試方法。
下面我們將說說超高頻測聽和近期一項關于超高頻測聽的新研究。
超高頻測聽
我們知道,人類能聽到的聲音頻率范圍為20Hz~20kHz。
一直以來,常規純音測聽的頻率范圍為8kHz以內,該范圍包含了絕大部分言語頻率。
盡管超高頻測聽(8kHz~20kHz)已經出現了數十年,但在大多數驗配中心或聽力門診中較少去測超高頻。
在驗配中心,相較于DPOAE、ABR、噪聲下言語測試等評估隱性聽力損失的測試,超高頻測聽更加方便、容易。
新研究
較近,有項科學研究強調了超高頻聽力的重要性以及在臨床上對其進行測量的價值。
在2019年11月19日發表于《美國國家科學院院刊》(Proceedings of the National Academy of Sciences of the United States of America)的一篇文章中,研究人員使用噪聲下數字測試(Digits-in-noise,DIN)、患者自我報告聽力問卷來評估8kHz以上頻率(如10kHz、12.5kHz、14kHz、16kHz)的聽力閾值,用以評估超高頻純音閾值的臨床價值。
研究人員發現了如下結果:
1、研究中的116個“正常聽力”者(250Hz~8kHz聽閾不超過20dB),平均年齡為29.5歲,其中有74個在8kHz以上的頻率有聽力損失。
2、超高頻測聽結果與噪聲下數字測試、患者自述聆聽困難問卷的結果具有相關性。
3、高于8kHz頻率的聲音有助于在噪聲中感知語音。
這些結果表明,對于疑似隱性聽力損失,常規純音測聽檢測“聽力正常”后,用超高頻測聽來測量8kHz以上的聽閾是否正常是有效、方便的。
可見,簡易的超高頻聽閾測試可以幫助警示可能“隱藏”的聽力損失,提醒患者采取預防性措施來保護聽力,以免聽力進一步下降。
當然,關于隱性聽力損失的臨床確診,仍需要研究者們進一步的研究、探討,超高頻測聽可能為驗配師們提供了一個簡易的檢測方法。
驗配師朋友們,不妨看看手邊的聽力計能不能給出超高頻聲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