據有關數據統計,我國每年新生聽力障礙兒童2萬多人。
為什么聽力干預宜早不宜遲?
小兒的聽覺中樞、言語中樞、概念中樞的發育都有較佳階段,超過這一階段,發育的可塑性就會明顯變小,而這些中樞發育的適宜刺激就是聲音。
幼兒助聽器佩戴越早,接受聲音刺激就越早,這些中樞的開發也就越早。
實踐證明,早佩戴助聽器的患兒在聽覺能力、語言能力、學習能力方面的康復效果比晚佩戴助聽器的患兒要好得多。
再三強調“早發現、早干預、早康復”三早原則的重要性,就是為了能讓聽障兒童,享受快樂多彩的童年,融入正常社會生活。
避免“因聾至啞”的沉重代價
因為“聾”不意味著一定就“啞”,聽覺系統和發聲系統是兩個獨立的系統,聽力受損不意味著無法說話,但如果孩子在語言發育的重要階段,不能獲取足夠正確的發音信息,發音器官會因為得不到協調和指導發音的方式、方法,從而就轉變成了“啞”。
大多數聽障兒童只要及早進行聽力干預,經過系統的聽覺言語康復訓練是能聽到聲音、開口說話的,越早發現并進行有效干預,患聽力障礙的兒童言語發育與正常兒童差別越小。
如果家長還抱有僥幸心理,把所有說話晚的孩子都當成“貴人語遲”不及時就診,甚至一心寄希望于隨著年紀增長聽力能自我改善或科技發展而有更好的方法,這是非常錯誤的做法。
無論是佩戴助聽器或者植入人工耳蝸,重要的是及早進行聽力干預,不要影響到中樞神經的發育,留住孩子寶貴的語言學習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