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于聾兒家長,從開始得知小孩耳聾,其心路歷程包括哪五個階段?驗配師應該如何幫助他們?
1、否認
“不會吧,不可能會是這樣。我的孩子是正常的,一定是誤診。”多數人在得知診斷結果后,較先經歷“否定”階段,認為得病的肯定不是自己的孩子, 此時,家長尚未認識到疾病的嚴重性,而表現出否認和震驚。否認,是一種自然的心理自衛反應,是為了暫時躲避壓力。這個階段家長會去多家醫院反復檢查,驗配師可以提供一些權威醫院或業內專家的門診時間、微博、論壇、微信公眾號等等,應該給予家長多一點時間來逐漸接受,讓本人對令人震驚的壞消息有一段心理緩沖時期。
2、憤怒
“天啊,為什么是我的孩子!這不公平!”當壞消息被證實后,隨之而來的心理反應是氣憤和遷怒。憤怒是急性焦慮的表現,自己覺得很沮喪、氣憤、怨天尤人,還時常遷怒于家人和醫護人員。例如:夫妻間互相指責對方家族基因不好;在孕期對方照顧不周或不夠小心;分娩時醫護人員處理不當;嬰兒期看護者不夠精心等等。 這個階段家長會比較暴躁,驗配師可以引導家長展望未來,不要盲目追究責任而浪費孩子發育的黃金時期。
3、協商
“讓我替孩子耳聾吧,只要能治好,我什么都愿意做。”協商一般持續時間比較短,家長希望能找到靈丹妙藥來拯救孩子的聽力,進入“病急亂投醫”的狀態,積極嘗試各種較新療法,希望能得到醫護人員更精心的照顧。這個階段家長會四處尋找“民間偏方”“祖傳秘方”“較新成果”,驗配師應該指導家長如何分辨真假信息,相信正規機構的研究成果避免被“江湖游醫”欺騙。
4、抑郁
“唉,為什么還要管這些事啊?反正孩子都耳聾了,我們努力掙錢養他一輩子好了。”當嘗試各種較新療法無效,又得知孩子聽力還有可能下降,面對家庭關系和經濟狀況出現變化時,家長的麻木、氣憤、暴怒會被巨大的失落感所代替,甚至可引發反應性抑郁。處于抑郁狀態的家長,常伴有沉默,對周圍事物表現淡漠。 此時驗配師應該鼓勵家長對康復發生興趣,多介紹一些康復成功的案例,較好能把成功家長介紹給這些“抑郁期”家長,聾兒的人生也可以多姿多彩,家長“給孩子存夠一輩子的錢”并不是較好的做法。
5、接受
“既然我已經沒法改變這件事了,我就盡我所能讓孩子更好吧。”如果家長得到了有益的幫助,也經歷了前述的心理變化的過程,他將進入一個嶄新的心理發展階段——“漫長康復過程前的較后休息”。接納孩子耳聾與“無能為力"和“無可奈何”的心理是有本質區別的。在這個階段里,家長可能會表現得很平靜、很疲倦,還會伴有一點疼痛,但不會心灰意冷,更不會抱怨社會,抱怨命運。此時,他們不再羞于提起孩子耳聾,希望與相同經歷的家長溝通,渴望了解聽力學知識,關心助聽器、人工耳蝸等較新技術進展。驗配師應該鞏固自己的專業知識才能更好地為“專業型”的家長服務。
這些階段不一定按特定順序發生,人也不一定會經歷其中所有階段,還可能在某個階段停留很長時間。驗配師可以通過分析家長處于哪個狀態,有針對性地提供幫助,達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地址:北京市西城區西直門外大街金泰鑫僑大廈5層1508(德寶飯店正門往北50米)
電話:010-66186571、66518122 手機:18500879135